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reading.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reading. Show all posts

2009/11/15

夏宇 小孩(一)

他們都不說話
在旋轉救火車上
充滿遠方的心事

我突然願意 此刻
他們都死去
不要長大
長成一模一樣的郵票

於是在模糊的夜裡
有就將他們用力斯開
就有著毛毛的邊
就全呈鋸尺狀的

2009/09/13

大江大海1949 _龍應台

從前讀龍應台的書,還只是個青澀,對著人生抱著滿懷夢想,
對國家社會的真相腦袋中大片留白的學生。

四年後,從學校白色的高塔走出,輾轉旅居過大陸美國又回到台灣,
此刻讀這本大江大海,已是截然不同的心境。

08年十一月15號南加州一場山林大火,距離外祖父母居住的房子只有一哩之遠,
一群人驚慌馬亂撤到阿姨家。我滿懷著撤離時人不在家中的愧疚之意安撫外婆,
她只淡淡地說,逃難的經驗她們可多了,只不過已經很久沒逃。

很平常的某日,爺爺從村裡下山躲避不及被國民黨抓兵,重此和父母天人永訣。
逃兵時時有,抓到著下場就是被打死吊在電線網上示眾。

外婆,從早年學校裡只能學日文,日本人想跟她們學中文,
她們就騙日本人"臉"中文叫做"屁股",
後來日本人走了,俄國人又來
女孩子們常常半夜被叫醒
跳牆逃家躲在草叢中堆中躲避好色俄國人。
她原本以為嫁給軍人有傳令兵,從此不用苦惱家事,戰爭爆發後卻失去丈夫的音訊
只好一路從東北沿線南難,帶著一家老小分糧票擠火車,經過一個又一個城市,
在火車上碰巧看見對座軍人的胸章十分熟悉
打探之下才發現是同部隊的,因此找到外公駐紮的軍隊。
然而情勢不斷惡化,只好再逃,逃到上海逃到港口,船就要開了
猶豫思忖著要回東北還是要在夫婿下落不明時搭船前往台灣。

這時候的外公不知道軍隊已下令撤離,仍困在徐蚌會戰沒日沒夜的打,
打到全軍被俘,打到趁亂脫逃一路逃回湖南老家,
途中飢腸轆轆幾天幾夜沒食物,負傷又被惡狗追,
什麼叫做窮途末路,我想我們是很難體會的。
好不容易回到老家發現大哥已投向共產黨,妻女音訊全無,
終於偷偷跟小妹借錢再一路往南逃,最後在沿海看到徵軍啟示來到台灣。

在眷村那顆榕樹下,他們是怎麼的不期而遇。
在開放改革探親後,外公在廟裡還願是怎麼樣的心情。
在離開故鄉六十幾年後認出白髮蒼蒼的遠親表姐,
外婆心裡的感慨,不是茶餘飯後聽故事的我們可以體會。
偶爾興起想跟我們講個軍隊遠行故事的外公,
總是被外婆大聲斥喝”別老講那些事了,誰還有興趣聽。” 

我是有興趣的。
當旁人驚訝嘆到六十幾歲的老人家怎麼會想移民美國,我想我是懂得的。
他們心中的家鄉早在戰亂中永不復返,永遠僅存在兒時的回憶。
儘管八二三砲火損傷了一輩子的聽力,儘管經歷長年離家的軍事防守,
在政客炒作下,在被外來政權欺壓不平的本地人眼裡,他們永遠不屬於這塊土地。
於是,無處為家,亦處處是家。哪可安居樂業哪就是家。

那個大時代的故事太多,多到根本來不及被記載流傳。
隨興說段小插曲,都可以讓洛杉磯長大表姐的美國老師大為震撼。
逃到異地的有一腹訴不盡的離鄉之苦,留下來的整鬥動盪被欺壓的苦難也沒少過。
無論是本省人,外省人,大陸人或移居海外的僑民,
哪個家庭的老一代沒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如果沒有成為軍眷,外婆會不會被困在長春圍城?
如果沒有被抓走,爺爺是否早已死在貧困醫療匱乏的鄉下?
太多太多的如果,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故事。

國家,正義,革命,解放,扶弱濟貧,
戰爭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冠上衛道之名卻永不停止上演的暴行。

龍應台的這本大江大海,確實站在單純以人,
以那些在大時代受盡苦難不分國和背景的人們的角度,拼湊出1949的歷史拼圖。

2009/09/10

La Chinafrique 中國的非洲經濟版圖

最近翻了弟弟前一陣子買的幾本書
恰好都是圍繞著國際外交布局,國家發展等主題
芬蘭精艷
312號公路
以及這本La Chinafrique

其中兩本關於中國大陸的書都是由西方記者(英法)觀點出發
觀察現像探討中國崛起後的經濟外交發展,以及國內問題
書中的確點到許多值得中國大陸反省的問題癥結
但也不難看出作者們故做中立卻隱藏不了
對東方勢力崛起的偏見
(不過還是蠻推薦312號公路)
批判過程中對"民主國家"和中國大陸使用的雙重標準表露無疑

在"黑暗大布局"(La Chinafrique)一書中尤為明顯
作者花了一大篇幅說明中國對非洲輸出武器輸出的情況
中國製武器現在漫佈非洲大陸
並在戰爭中造成許多死傷
討論這個情況的本身無可厚非
但作者用來強調事態嚴重性
而提出的佐證也未免可笑:

作者提到"早在1993年歐洲安全合作組織(OSCE)約定中,美國,歐洲,加拿大,俄國等國早已至力避免所有可能被用來侵犯或消滅人權與基本自由的武器運輸,而中國卻blablablah..."
事實上美國軍售數量世界第一,這兩天新聞正巧剛報導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9/07 10:41"
去年全球武器交易中,美國所佔比重超過三分之二。
紐約時報引述美國國會的一項研究報導,去年,全球武器交易中,美國出口佔了百分之68.4,儘管經濟不景氣,全球軍售創了三年新低,美國軍售卻比前一年增加了將近五成。令大家跌破眼鏡的是,義大利是僅次於美國,全球第二大武器出口國,出口金額大概只有美國的十五分之一,俄羅斯排名第三。


不但如此,試問美國的武器輸出,
難道都是賣給有志之士幫助弱小伸張正義嗎?
光是每年逼迫台灣政府浪費納稅人錢
以鉅額買一堆破頭爛鐵彌補貿易逆差就已經很令人不齒
(為何美國媒體今年特別關心馬政府救災不力呢?
先撇開台灣政府救災效率不談,
台灣每年都有颱風,災情嚴重的也不少,還有過大地震,
美國何時這麼關心了? 因為現在軍購案不過當然要藉機修理囉)

網路上隨便也能找到美國武器輸出的對像資料--

Reference: http://www.newamerica.net/publications/policy/u_s_weapons_war_2008
More than half (13) of the top 25 U.S. arms recipien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during 2006/07 were either undemocratic governments or regimes that engaged in major human rights abuses.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world's top arms-supplying nation, having entered into over $32 billion in Foreign Military Sales (FMS) agreements in 2007-a nearly three-fold increase over 2005.


書看到一半
實在讓人覺得這些作者未免過於低估讀者的判斷力
以記者身分花一年時間考察寫出來的作品內容
隨便引經據典,為了批評某特定對象,
黑的都可以說成白的

無非零八年奧運前美國媒體幾乎是一面倒的在批評大陸
所謂的民主國家新聞的客觀自由,都不過是說的好聽的口號

2009/08/20

台灣50年來最慘重的水災---國土之殤

商業週刊
撰文者:張毅君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7549&p=1

你可能會不理解,老天爺為什麼總是要五毛給一塊?

四十八小時前,石門水庫一道道乾涸造成大地的裂痕,像是餵不飽的孩子,一張張開口渴望的嘴。

四十八小時後,全台灣泡在水裡,水流像是無數雙強勁的手,一一撕裂大地上任何一樣東西,滾滾泥水,斷橋、垮樓、崩路、活埋。水是輕柔,下手卻重。

老天爺開了一場玩笑,我們二千三百萬人卻笑不出來。這是一場共同承擔的劫難,我們誰都逃離不了。

三十年前,水產養殖是讓我們驕傲的,日本消費者盤中的鰻魚丼、石斑魚湯,來自養殖戶年年「進貢」,我們換到了鈔票,他們得到了美味。在大量抽取地下水之後,我們的鈔票換來鬆散的土質、年年下降的地層。

盧山溫泉、知本溫泉,不也是另一種驕傲?為了更靠近山、更親近水,讓來自都市的人重拾兒時回憶、重新認識山水,我們在河岸築起了度假飯店,我們在山坡鬆軟的地質上,硬是多擠出一、二公尺的地來蓋民宿。

一場大水,我們二、三十年來跟大地爭來的,一次都還給它了。

一代代傳下來的老智慧: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但對於人多地少、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來說,怎麼能接受這樣的觀念?

當然要爭!我們把大地的資源當成最廉價的生財器具,濫墾、抽取地下水、填海爭地、砍樹填地,創造經濟奇蹟,讓每一個人的生活過得更好。因為小,我們更要大,要台灣第一,養魚、養蝦、養花、種檳榔、種水果,都要第一。

我們抱怨洪水來得太急,自問一下,我們不也急著把免費的大地資源廉價加工後販售出去?

我們都一直要求速度,那是台灣的本事,要的是讓子孫豐衣足食,我們不理會大地的呻吟。百年台灣,耗盡了千年資源。

大地就像一個人,哪邊有傷口,哪邊就最脆弱。這回,台灣的傷口太深了,水流一刀刀把台灣的土地切割,而這些傷口,這一塊土地的人都有責任。

土石流什麼時候才會停?學者的提醒:等山坡地都沖成平地,就會停了!

這是我們要的答案嗎?如果不是,如果希望子孫下一代,不再為了洪流的生離死別而哭泣,我們能不能靜下心來,聽聽大地的聲音。

大地「委屈」了二、三十年,非得要它用激烈的手段抗議,才能喚醒我們?我們只會一直問:我們要什麼。問一問大地要什麼?它要的是喘一口氣、留一點生生不息的空間;而不要趕盡殺絕,用到一滴不剩。

如果還有下一個三十年、下一個五十年,颱風還是年年報到,風雨還是如期光顧,我們準備用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日夜恐懼、逃離家園?還是挺直腰桿,不畏不懼?

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認清台灣的脆弱。如果就此放慢腳步,想一想,我們要一個全新的台灣,它應該是長什麼樣子。這次的水災,是一次總算帳,過去三十年犯的錯,不會一筆勾消;未來三十年台灣的新面貌,我們卻可以自己決定要什麼、不要什麼。如果與大地相處是我們未來最重要的功課,就要更謙虛聆聽。

莫為死者悲哀,請為生者流淚,留下來的人如果不能參透大自然反撲背後的智慧,往者在天堂還是會望著一張張流淚的臉孔,等著下一場災難降臨。

2009/07/31

You Fit Into Me

You fit into me
like a hook into an eye
a fish hook
an open eye


by Margaret Atwood

2007/04/02

第九個寡婦

在一片混亂的書展中,不知為何被這本平淡無奇的名字吸引住。
也許是嚴歌苓文字於我的緣分吧。


直至多個月後終於翻開封面,
才發現這是"扶桑"作者的新作。
扶桑類屬邊緣文學,寫的是中國妓女在西方社會中散發出的魅。


第九個寡婦說的是道地中國故事。
童養媳,六親不認的批鬥,文革,農村和飢荒。
它就像是這幾年來我讀過太多相似卻還不膩的故事綜合體。

農村用字讓我想起了白鹿原,
文革的背景像余華,
女主角的風流似上海王。
這些元素讓它失去了獨特性,
而少男為熟女的戀慕似乎是嚴氏始終喜愛的題材,
也是她筆下較令人好奇之處。
不過她是位挺寫什麼像什麼的作者,

兩本主旨迥然的書的確帶給我完全不同的感覺。
很喜歡書中質樸憨簡詞語
就像農村人一樣有活力
從書中女主角嘴巴蹦出來那又賴又俏的皮話
有時教人搞不清楚有趣地到底是故事還是文字
不過它們某種程度上必然是相輔相成的吧

2007/04/01

沈默之島

另外利用週日的閒餘讀了沈默之島。
無意義對比同名的兩則故事嚴重缺乏連結性,
空洞強調對"性"需求和關係的混亂讀來索然無味。

搞不懂為啥總是苦悶的內心戲,文字遊戲,
老繞著同性戀雙性戀中西文化交錯的主題,
明明簡單的事情非要搞的痛苦複雜。

台灣作者這幾年來始終在這些逃不出的框架中轉,
為何就不明白現代的人們,
最不需要的就是再多的無病呻吟和想太多。
浮濫的靡靡文字把人對台籍作者的胃口都攪壞了。
真沒勇氣打開下一本荒人手記。


難怪近年總是挑對岸的作品,
第九個寡婦讓人熬夜一口氣讀到清晨近六點,
對沈默勉強磨出的性子是為了不愧對買書的荷包。
還是踏實的故事和文字有意思。

2007/03/10

三等車票

這是一本出發印度前為了旅遊做功課而在圖書館中找到的書。

由於近六百頁令人望而生懼的厚度,此書新的像是默默在書架上躺了許久靜靜等待和他有緣人到來。
出發前我無暇閱讀這本非以介紹歷史文化為主的小說,
而終於在返家後帶著和這塊土地更加親近的心情看待這真實故事。

孟加拉省以務農為本業某村最富有寡婦留死後留下來遺願,是將其財產交付給印度鐵路局,
分批讓村中的居民坐上火車環遊印度,親眼看看這個他們出生村莊之外貧困又美麗的土地。
這是本以旅遊為機底的書,但著重的是旅遊對人的改變。

書中對村民所到景點的敘述著墨甚少,大多在強調人類所見後的感嘆與醒悟。
第一批旅客是村中最年長的老者,他們帶著忐忑不安的恐懼和興奮開啟這朝聖之旅。
朝聖的內容不是宗教,而是整個印度,以及包括村民自己在內的人生。
最長者往往是最固執成見,有自己一套人生哲學,也較不肯敞開心面對新事物的一群。
然而過程中,有人獲拾年輕中輟的理想,在團體中為人治病、為旅遊體驗創作藝術。
有人思考起教育求知重要性似乎大過田地乏人耕種的問題,
有人和一向不敢信任的外國人交上朋友,從生病中學到教訓開始吃陌生人煮的食物,
有人從貧困吝嗇生活中體驗到什麼才是珍貴,有人習得水利技術準備回鄉發展溝渠灌溉,
有人帶著簡單而虔誠的心無廟不拜,有人病逝有人因對命運掌握的無解而臥軌自殘。

他們心態和行為上的改變也讓我聯想到每次旅行對自己的意義和教化。
從天真坦率的故事對話中體會到從本地人角度看待印度這塊土地,
那些對著祭拜求佛拍照的旅客在他們眼中是多麼不尊重且沒有教養,
對此身為一個旅客我感到十分羞慚,也曾在Udaipur廟中看著禁止攝影的牌子,
和一群興奮猛拍的老外中間猶疑,最後忍不住快速按了下快門捕捉這虔誠的人類活動。
那些穿著色彩鮮豔沙麗,口中低語經文參拜的信徒冷漠忽視身旁旅人的眼神中,
早透露出他們的無奈和習以為常。


印度的貧困,民主,乞丐,竊盜和官僚等問題一一在故事中以或輕或重的篇幅被探討,
讀者和故事中的主角共同認識這片遼闊的土地上發生的問題並隨之成長學習,更加包容。
這是個可愛且感人的故事。

2006/11/20

家變

很久沒有讀本作品讀的這麼累.



內容太深沉,像擁有暗黑磁力般召喚人內心晦暗不堪的一切.

故意艱齬的文字,有人說你該忽略他的文字,著重於作品本身要表達的聲音.

作者本身在自序中大呼驚訝,以一小時一千字的速度告誡著他的讀者們.

有東方的James Joyce之稱,文字上的齟齬可想而知。未完..

2006/11/13

池袋西口公園

今天趁著頭痛得空看完和小淳借的小說。

基本上是屬於描寫一個日本東京街頭幫派少年故事,由幾個短篇組成的小說。

從書中描寫可以看出日本高度都市化發展後人心空虛反映在原本應該是國家棟梁的青少年身上。



濫交,援助,鬥毆,黑道,毒品。

主角以街頭少年中過人的智慧解決了幾道難題。

情人茶室的描寫真讓人大開眼界,

其他清純少女背後從事的秘密打工行為和一般日句漫畫形容的差不多。

可悲的物質國家。



不由得讓我聯想到東京自助旅遊時那兩天週末在夏季大拍賣購物人群中竄逃的景象。

太過擁擠,太過壓抑,太過競爭,太過物質,太過空虛。

這是除了好吃的築地生魚片以外,東京留給我的恐怖印象。

怎麼感覺台灣再幾年後也很有如此發展的潛力?

2006/11/06

The Missing Piece

一本著名的插畫,幾乎是每個小孩必然接觸的讀本.
大二的時候,這看似簡單卻又意味深遠的故事在可柔的引薦下再度進入我的生命

觸動深刻的感動
那時候的自己也許正處於一種急於追尋彌補長久以來期待卻落失心境中

那片missing piece卻怎麼也不fit
爾後
可柔竟成為我們生命中一片找不回來的missing piece

部份的我也隨著她勇敢的遠去消亡
漸漸爲這個庸俗的社會僵化 而是否還有誰永不放棄地持續找尋屬於他的missing piece?

2006/10/01

風之影

乍聞書名,感覺是本中世紀基調的冒險浪漫小說。
內容雖和想像的不同,以內戰後的西班牙背景,推理懸疑的故事內容,到也仍可算是一本冒險浪漫小說。


最吸引我的反倒是故事開頭,主角父親牽著他的手到書之墳墓那一段。
總有一本書像是為了等待某人而誕生似的,靜靜地躺在角落守候多年。

書之墳墓的到訪,以及作者發現風之影的過程讓我聯想到多年前看過的[華氏451度],
以及[查令十字街84號],那都是能令愛書人會心的好讀。
拯救書籍,開二手書局,出版業這一類的事業,向來在我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
風之影中比較能夠吸引我的是瘋狂集書焚毀怪人和懷才不遇作者卡拉斯,
這兩個形象的重疊和轉變。一直被認為離奇死亡,人生中帶著迷班疑雲始終令人追尋的作者,
其實一直在身邊,注視著書中主角一步一步揭起通往過去的回憶。

主角的父親所扮演的角色是我覺得有些可惜的地方,除了始終守候著主角,
象徵家的形象,與薩巴的互動越來越少,出場機會甚至不如薩巴撿回來的流浪漢,
從頭到尾都是被善意的謊言蒙在鼓裡,成為需要找藉口搪塞的對象。

書中暴力警探長年恨意引發的變態復仇只不過為了看過一眼的美麗女子,
不惜傷害童年唯一把自己當作朋友的同伴們,這一點也較難令我信服。另外,故事中兄妹亂倫的情節的確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不過我還是不了解那位有錢的大亨有必要氣到殺了自己一對親生子女嗎?

除了這幾點以外,書中流暢的描述和俄羅斯娃娃般故事中的故事真的很引人入勝,流浪漢
對追女人描述的詼諧,和看似有哲理的人生態度可以說是妙趣橫生。透過主角逐漸長大的
眼睛看世界,書中對巴塞隆納的形容讓我對這個充滿自由氣氛的城市更加向往。

戰爭的陰影在西班牙歷史上造成怎樣的傷痕是我未曾接觸過的領域,印象中的西班牙總是歡樂,
自由,時尚足球牛和藝術的天堂,古時無敵艦隊遺留下來光榮歷史似乎還隱隱閃爍餘光。
作者藉由書中幾個角色有意無意的透露出戰爭傷害下對上一代西班牙人造成的陰影,
也許是為了商業考量又不敢在這一點上著墨太多,看來有興趣讀者只有自己好好研讀一下西國歷史了。

2006/06/13

怨女,張愛玲

像是一不小心過渡稀釋的金鎖記
充了太多水的酸,的怨
過於冗長,

不適合樂於受刺激的我

2006/05/10

余華,兄弟

在機場看到擺在首位的兄弟,知道想必是出版商熱推的新品。看了許三觀賣血記後,對余華這個作家不由得刮目相看。他的作品超乎了他年齡應有的文風,是深得我心的作家類型。

往烏魯木齊五個小時半長不短的飛機令人坐立難安,回程毫不猶豫地買了本兄弟上集。在飛機昏黃燈光下我度過了感動的五個小時,縱使仍然跳脫不出”活著”或其他前期作品的風格,我依然深深地為家族悲劇牽引,隨之文革血腥洗禮的劇情糾揉心念。就像祖父母輩老生常談的故事,那故事的真實和震撼,每聽一次都為之動容一次。

宋凡平始終以堅強微笑地面對一雙兒子,那情節彷彿是美麗人生的中國版。忍耐忍耐再忍耐,從故事開始偷看女生廁所被抓的李光頭到交代其家庭一路走來的慘劇,恍恍惚惚,分不清作者到底想表現深刻的家庭感情還是詼諧?

在機上灰暗的燈光下,還是很不爭氣地感動落淚了,當看到宋慘死的暴力摹寫。氣憤世間為何總有這種不人道的手段。

回到上海迫不及待地買了下集。

然而看到一半卻不禁嘆氣。風格轉化對作家來說是重要的,誰都不希望被定位總是一樣的文風筆風。但下集過於荒誕的社會現象描述讓我用不到看上集一半的時間就迅速掃完。感覺前後兩本書的連貫性過於薄弱,上集的親情在下集似乎找不到落腳之處。前面鋪成這麼久的基礎瞬間瓦解,但是到和故事開頭偷看女生上廁所的段落前後呼應。

余華對現代社會的譏諷顯然於紙上,可以理解他想表達什麼。原本濃厚的兄弟之情,腐敗於那麼骯髒不堪的源由。但玩世不恭的故事要寫的吸引人,而不讓人感覺像在讀八卦報導,就不是容易的功夫了。厚厚的下集,只有宋剛臥軌前那天空和飛鳥的描寫,瞬間覺得心觸動了一下。

我們生活的社會就像這故事的轉變一樣,許多傳統的,美麗美好真摯的,徒留下狗尾續雕的現代版,且還不是出自於刻意突破文風的作家之手。


可惜

2006/03/13

亮劍

最近大陸還算走紅的一本小說

趁著天氣轉壞的週末躲在家裡飆完

內容講述一位功績輝煌的解放軍將軍如何打日本人打國軍

最後在文革中被自己人整死的故事

前半本重點在戰爭

後半本討論文革

據說前半部已經被中央電視台拿去拍電視劇

不過後半本書自動被捨棄

(據同事說 有膽拍後半本就不叫中央電視 變成湖南衛視-->選超女的那一台)





中間的戰術和軍事佈局對我這個女生來說有點難以集中精神

不過戰爭打到一半開始談到八二三

看書中主角暗暗得意派特種先鋒部隊到金馬佈局

烽火連天的險惡描述讓我想到外公因此重聽的歷史

想想那時候真是千鈞一髮

萬一沒撐下來台灣六零年代也要每天向毛主席道早安了

蔣中正雖然很混漲不過幸虧有他台灣人才躲過大飢荒和莫名其妙的一堆革命惡鬥





後半部書的內容我已經很熟悉了

因為對文革的興趣

來上海以後開始看了一些當時被鬥被整的書籍電影

儘管主角情節不同

開始抱著人民翻身希望,而後知識份子被鬥,大飢荒開始,紅衛兵文革

雖然對中共領導人的順序還摸不太清楚

被冤枉批鬥讓人不平作嘔的模式卻已經熟到不能再熟

想想大陸人上一代吃過的苦

看看今天的一些亂象和人民的形式風格

還是可以理解的



從讀到虹影飢餓的女兒那一天開始

對於原始於同一種文化根源的對岸人民承受的苦難

不是訝異,難以想像就可以輕描淡寫完畢



承受太多苦難的民族現在摩拳擦掌的要站起來的

不管是大陸還是台灣人都要做給全世界看

對於研究這方面的歷史文化的興致

可以稍稍歇息了

2005/11/25

洗澡 楊絳

終於拜讀了所謂期待很久的文革時期作品。

可惜前面風花雪月的鋪敘太過隆重,

等到赤裸裸洗大澡的時候,

耐心總是不夠的我只是蜻蜓點水般的急速略過

看看一幫子知識份子在大眾前剖心掏肺

他們的不屑,無奈,可悲和自殘





無法想像真正經歷過那一切的人

在人生接下來的午夜夢迴中

如何面對曾經真切地不願相信的惡夢

小說末結束的有些潦草

不知是蓄意安排還是我天生厭倦淒寥收尾

感覺前面的鋪敘似乎浪費了。



作者想要表達的無奈不夠深厚,

處處想點些什麼又點的不夠深切。

道貌岸然學者之間的惺惺作態,

許多熟悉的文學作品重新映入眼簾

只不過這次是被拿來成為鬥爭工具,

連書籍都可以被當成棋子佈局。

這樣的背景倒是孤陋寡聞的我眼界大開。



值得紀念的一本書,

第一次結束完整的簡體小說,

看來我的簡體閱讀功力的確進步許多。

2005/05/15

虹影,K

在書店的隨意翻閱無意被這麼個字母吸引。

K,英文中代表第十一個,Kitai,中國。



開始因為Virginia Wolf這個久未見到的名字。

復根據徐詩人的線索誤以為女主角為林徽音,

然而整個家世背景怎麼對都對不上,為了解惑只有繼續看下去。



民初幾個熟稔學者,看喝過洋墨水的怎麼在自己土地上過著英派生活。

看英國名家之後怎麼評我們敬重的作者。

看外人眼中中國的窮,學運,革命,以及令人上癮的女子。



開始覺得這個女作家愛寫淫,

中西交媾加上一點也信服不了我的中國房中密術

影射他人在現實世界鬧的虹影官司沸沸揚揚。



小說似乎太過利用大膽的描寫讓人覺得有炒作嫌疑。

雖然令人著迷的糜爛自始至終猶棉絮般飄盪在書的氣氛裡,

看作者的目的我實在感受不出,此書主要為了彰顯中國的魅力。

令人失望地也許種族主義,或對抗種族主義,

才是解釋一切的真正解答。



直到讀了飢餓的女兒才開始瞭解,一個長久旅居異國的作者,

在長期暴露祖國暴力的不堪後,擁有如何矛盾的心情,

一定要帶洋人神遊一趟返鄉之旅,而且這一次,

要看上的是故國之美。

2004/07/08

挪威的森林

斷斷續續斷斷續續

在不同的書店間

站著,斜靠著

等著人的時候,空檔,我翻閱。

或許又 順手從誰的那邊借過翻過

就這樣,忘記了什麼時候結束的。



每次,需要重新融入氣氛

想一想人物在哪裡,到了什麼情節。

讓人驚訝的,那卻是很容易的工作,

一下就又被吸了進去。



它留下一種概括的顏色,像一捲透明度差的小小氣團,以及濕冷味道。



再讀,卻對某些點失望。

如同作者自己說的,這是一本純粹寫戀愛的小說。

當你連續仔細的體察,當你已經感受過喜歡的調皮,有創意的字句,

它就被看穿,似乎也結束了。



喜歡的只是那永遠像是冬天的溫度,可以瞬間將人從原本所處的境地抽離。



也許這就是我喜歡村上的原因,小而微薄。

或許被某些音樂書籍穿著等..喚做品味的東西吸引,不過也就是這樣吧。

像是一張值得推薦的地圖,帶人走著,挖掘。



外表不起眼的平凡男性,習慣自己一個人思考著什麼事情,沒有極悲深或極樂的表現。

著重性,常遇到美貌女子或奇特遭遇。內斂。

已經習慣了,不會特別在乎,就是這樣。



--

說拜拜的時候,總會有些捨不得。

--

2004/07/07

Price and Prejudice

不過在哪個版本的世界名著或票選最愛好書中

都會出現的名字

小的時候讀企鵝注音版本

覺得跟小婦人很像

都是家中一群女生的故事

主角都是第二個女兒

個性比較強聰明又果敢



有次在報紙副刊上讀到某位老兄持不以為然態度評論這本書

覺得它光是描寫

"一個老媽如何費盡心思把五個女兒嫁出去"

實在不懂有何文學價值可言

那時候受到很大的衝擊

奉為圭臬的世界名著第一次有人挑戰

而且真是言簡意賅^^||



說穿了這本書也差不多是這樣

Jane Austen的世界很小

一生只待過幾個地方,生平未遭逢什麼重大事件

主要都在描寫上流社會

可是她對人際關係敏銳的描寫

加上又酸又幽默的口吻

真的會讓人讀到會心一笑呢



讀原文發現很多譯本沒有的細節

像是Elizabeth他老爸嘲諷到不行的書信內容

還有討厭的Mr. Collins又諂媚又做作的語氣

基本上作者對tone蠻注意的

不過整體而言

文字讀的蠻累,很拗口又不直接

因為有點時代距離,再加上英國上流社會流行的做作風

在罵人,或者甚至在很急切的時候

都可以用我們書信也寫不出來的詞彙,實在蠻難感同身受。



很討厭那個時代背景

女生的唯一出路就是婚姻

而一樁好的婚姻取決於男方年收入多少

雖然沒有看過理性與感性

不過記得電影片段

她的書都差不多在寫這些。

對女性束縛這麼大的年代,如同書中描寫的慘境和社會壓力,

她本人卻沒有結婚,也許是受太多氣所以集結成書吧:P



讀原文,女主角就不如以前那麼完美的heroine image

可以看到很多細節在猶疑,或者口是心非

不過比較寫實可愛

2004/06/09

另眼相看歌贈張愛玲 夏宇

華麗到了絕頂就是蒼涼

蒼涼到了盡頭就是絕望

有人徹底狂歡

有人遠走流放

她呢?她是愈聽愈聽鼓愈淡。



她閉眼盤坐在雲的頂端

看(寫)盡浮浮世間男女磨難

冰雪聰明 欲死欲仙

她每次凝神傾聽

那風,在時代後面惶惶追趕。



精緻的靈魂是宇宙的弦

輕輕撥弄萬物原音重現

她呢甚至不用移動

只需要淡淡呼喚

就是一片燈海繁華無限



不要費心到處尋她

因為躲避,她幾乎變啞

月圓時候終於安靜躺下

走進傳奇

不帶走一粒砂



原想尋一段靜好歲月

敵不過生命百般曲轉

都付與了浪 那一曇灰

她才不要

不清不楚糾纏



口白:「她不會迎合你 你要迎合她 也是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