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3

大江大海1949 _龍應台

從前讀龍應台的書,還只是個青澀,對著人生抱著滿懷夢想,
對國家社會的真相腦袋中大片留白的學生。

四年後,從學校白色的高塔走出,輾轉旅居過大陸美國又回到台灣,
此刻讀這本大江大海,已是截然不同的心境。

08年十一月15號南加州一場山林大火,距離外祖父母居住的房子只有一哩之遠,
一群人驚慌馬亂撤到阿姨家。我滿懷著撤離時人不在家中的愧疚之意安撫外婆,
她只淡淡地說,逃難的經驗她們可多了,只不過已經很久沒逃。

很平常的某日,爺爺從村裡下山躲避不及被國民黨抓兵,重此和父母天人永訣。
逃兵時時有,抓到著下場就是被打死吊在電線網上示眾。

外婆,從早年學校裡只能學日文,日本人想跟她們學中文,
她們就騙日本人"臉"中文叫做"屁股",
後來日本人走了,俄國人又來
女孩子們常常半夜被叫醒
跳牆逃家躲在草叢中堆中躲避好色俄國人。
她原本以為嫁給軍人有傳令兵,從此不用苦惱家事,戰爭爆發後卻失去丈夫的音訊
只好一路從東北沿線南難,帶著一家老小分糧票擠火車,經過一個又一個城市,
在火車上碰巧看見對座軍人的胸章十分熟悉
打探之下才發現是同部隊的,因此找到外公駐紮的軍隊。
然而情勢不斷惡化,只好再逃,逃到上海逃到港口,船就要開了
猶豫思忖著要回東北還是要在夫婿下落不明時搭船前往台灣。

這時候的外公不知道軍隊已下令撤離,仍困在徐蚌會戰沒日沒夜的打,
打到全軍被俘,打到趁亂脫逃一路逃回湖南老家,
途中飢腸轆轆幾天幾夜沒食物,負傷又被惡狗追,
什麼叫做窮途末路,我想我們是很難體會的。
好不容易回到老家發現大哥已投向共產黨,妻女音訊全無,
終於偷偷跟小妹借錢再一路往南逃,最後在沿海看到徵軍啟示來到台灣。

在眷村那顆榕樹下,他們是怎麼的不期而遇。
在開放改革探親後,外公在廟裡還願是怎麼樣的心情。
在離開故鄉六十幾年後認出白髮蒼蒼的遠親表姐,
外婆心裡的感慨,不是茶餘飯後聽故事的我們可以體會。
偶爾興起想跟我們講個軍隊遠行故事的外公,
總是被外婆大聲斥喝”別老講那些事了,誰還有興趣聽。” 

我是有興趣的。
當旁人驚訝嘆到六十幾歲的老人家怎麼會想移民美國,我想我是懂得的。
他們心中的家鄉早在戰亂中永不復返,永遠僅存在兒時的回憶。
儘管八二三砲火損傷了一輩子的聽力,儘管經歷長年離家的軍事防守,
在政客炒作下,在被外來政權欺壓不平的本地人眼裡,他們永遠不屬於這塊土地。
於是,無處為家,亦處處是家。哪可安居樂業哪就是家。

那個大時代的故事太多,多到根本來不及被記載流傳。
隨興說段小插曲,都可以讓洛杉磯長大表姐的美國老師大為震撼。
逃到異地的有一腹訴不盡的離鄉之苦,留下來的整鬥動盪被欺壓的苦難也沒少過。
無論是本省人,外省人,大陸人或移居海外的僑民,
哪個家庭的老一代沒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如果沒有成為軍眷,外婆會不會被困在長春圍城?
如果沒有被抓走,爺爺是否早已死在貧困醫療匱乏的鄉下?
太多太多的如果,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故事。

國家,正義,革命,解放,扶弱濟貧,
戰爭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冠上衛道之名卻永不停止上演的暴行。

龍應台的這本大江大海,確實站在單純以人,
以那些在大時代受盡苦難不分國和背景的人們的角度,拼湊出1949的歷史拼圖。

1 comment:

  1. 把书中所将和自家长辈的经历融合一起,用一个小女生的眼睛看着历史、今天、社会、公平、事实,再用一个小女生心情感触下来。
    楼主该考虑下是否应多用用笔头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