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8

孔明棋

孔明棋是一種我喜歡也比較拿手的遊戲。

以一個棋子為起點跳過另一顆棋子,後者就會消失,
就這樣找鄰近的棋子跳阿跳,直到剩下最後一顆棋子就可獲勝利。


那些被跳過而消失的棋子是純然被利用的價值,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方便別人換位子。
遊戲總是有趣,而現實中做為被跳過的棋子就有趣不起來。


總是笑著的人,不代表他們沒有心。

2006/05/10

余華,兄弟

在機場看到擺在首位的兄弟,知道想必是出版商熱推的新品。看了許三觀賣血記後,對余華這個作家不由得刮目相看。他的作品超乎了他年齡應有的文風,是深得我心的作家類型。

往烏魯木齊五個小時半長不短的飛機令人坐立難安,回程毫不猶豫地買了本兄弟上集。在飛機昏黃燈光下我度過了感動的五個小時,縱使仍然跳脫不出”活著”或其他前期作品的風格,我依然深深地為家族悲劇牽引,隨之文革血腥洗禮的劇情糾揉心念。就像祖父母輩老生常談的故事,那故事的真實和震撼,每聽一次都為之動容一次。

宋凡平始終以堅強微笑地面對一雙兒子,那情節彷彿是美麗人生的中國版。忍耐忍耐再忍耐,從故事開始偷看女生廁所被抓的李光頭到交代其家庭一路走來的慘劇,恍恍惚惚,分不清作者到底想表現深刻的家庭感情還是詼諧?

在機上灰暗的燈光下,還是很不爭氣地感動落淚了,當看到宋慘死的暴力摹寫。氣憤世間為何總有這種不人道的手段。

回到上海迫不及待地買了下集。

然而看到一半卻不禁嘆氣。風格轉化對作家來說是重要的,誰都不希望被定位總是一樣的文風筆風。但下集過於荒誕的社會現象描述讓我用不到看上集一半的時間就迅速掃完。感覺前後兩本書的連貫性過於薄弱,上集的親情在下集似乎找不到落腳之處。前面鋪成這麼久的基礎瞬間瓦解,但是到和故事開頭偷看女生上廁所的段落前後呼應。

余華對現代社會的譏諷顯然於紙上,可以理解他想表達什麼。原本濃厚的兄弟之情,腐敗於那麼骯髒不堪的源由。但玩世不恭的故事要寫的吸引人,而不讓人感覺像在讀八卦報導,就不是容易的功夫了。厚厚的下集,只有宋剛臥軌前那天空和飛鳥的描寫,瞬間覺得心觸動了一下。

我們生活的社會就像這故事的轉變一樣,許多傳統的,美麗美好真摯的,徒留下狗尾續雕的現代版,且還不是出自於刻意突破文風的作家之手。


可惜

2006/05/01

交河故城

搭乘非法的私人taxi到交河故城,車內承設挺有趣的,讓我聯想到畢旅去做頭髮,為了趕時間在普吉島搭乘的小TAXI。一人車費才2RMB,不過車速較慢,終於到達後發覺交河故城規模比起高昌大上許多,然而聽了解說才知道是交河保存較好,從前的高昌故城才真正宏偉呢!







故城為車師人開建,建築年代距今約 2000~2300年,因為兩條河水繞城在城南交匯,故名交河。交河故城建造在一片樹葉狀的高地上,兩側是筆直的懸崖,故城中寸草不生,崖低卻是河流綠洲,像一艘滿載佛教文明的大舟。

故城由廟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築組成,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交河是車師前國國王的治地,是車帥前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13世紀下半後,屢受戰亂禍害破壞,明朝永樂年間該城已廢。交河故城幾乎全是從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築物有三層樓那麼高,經歷了這麼長時間後依然保存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大也是保護得最好的生土建築城市。



我們在故城中繞阿繞,想像著幾千年前這看似荒廢的古城從前繁榮情景,中央大道左右原本應該是繁華的商業區,如今僅剩幾敦遺跡,真是千古風流俱黃土。突然想到幾千年後的上海或台北,會不會也一團荒蕪成為後人弔唁思古處?然後會有遊人指著一零一大樓遺跡,述說千百年前信義區繁華的歷史…

交河故城中有一處嬰兒墓,看著一個一個隆起的小小土坑,幾千年前是否發生過瘟疫?留下這樣的一群嬰兒墓地令人心驚。





交河故城中的佛像,土柱保存依稀保存下來,偌大的土敦雖然殘破,仍可窺見鼎盛時期宗教力量影響力之大。



走到最後居然有些迷失方向,在空無其他人的千年故城中遊蕩,聽風在原生土製成的廟宇間竄著,抬頭,只見荒蕪。

火爐中的第二日坎兒井

第二天窗外一片黃土瀰漫,行走的人們紛紛著長袖。據當地人說夜裡起了大風,感覺是我們俗稱的沙塵暴。能見度因為黃土變得很差,好處是大太陽被遮蓋了,溫度感覺也低了不少。





坎兒井



旅宿對面就是坎兒井,於是我們直接步行,中途還遇到昨天載我們的司機,土魯番還真小。坎兒井參觀區讓我聯想到高中地理老師,還記得她認真的那鼓幹勁讓我們班地裡成績有不少起色。井區把原本是明渠的地方上面加蓋黃土,讓旅客感受暗渠的內部結構,真正的暗渠則是遊人禁止進入的。我們參觀的這條坎兒井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人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真不容易,莫非土魯番的餐廳老闆娘不斷囑咐我們這裡水資源珍貴,要省著點用阿。

生長在四面環海的台灣,很難理解高山融雪是什麼概念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