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30

土峪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火焰山和我的中暑

土峪沟

這個景點較遠,一般旅遊團通常不會去,到達以後心裡有總慶幸感。土峪沟保存了原始的維吾爾族村莊和生活方式,溯源而上還能夠看到西晉時期保留下來的千佛洞,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進村莊內,只是站在高處觀望整個土峪沟,一個橢圓形的綠色村莊為翠綠的葡萄樹舖蓋,在大陸黃土漠地包圍下益顯清翠珍貴。狹窄延長的通道繞過山丘,順著路線眼光來到山壁上的幾個洞窟,那就是宗教中心所在吧?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和火焰山



前往千佛洞的途中感到全身不對勁,受不了過於悶熱的天氣,生平第一次中暑了。在台灣這樣的熱帶氣候長大的小孩居然在大西北內陸頭一次中暑,除了頭昏腦脹以外還上吐下瀉,這中暑中的不輕,實在太有趣了。

無視生理上的不適,打起精神走向景區。洞內的古蹟幾乎都被破壞殆盡。許多面牆壁被識貨的外國恅成片挖走,空留解說悲哀歷史的石碑,讓我們這些真正延承中華文化的子孫氣憤不已。剩餘帶不走的,則是一張張被破壞的佛像壁畫,開放的幾個洞窟中,各各壁面上有成千上萬的佛像。然而,每一張臉孔都被蓄意破壞,即便是局部的破壞,也無一佛相倖免,我佇在那想,到底是文化大革命的餘焰燃燒到遙遠的大西北?亦或帶不走的外國佬蓄意破壞?

原本神聖庇祐人的佛像,慘遭無情的毀壞,一張張被挖走雙眼的佛畫,看久了讓人不寒而慄。走出洞窟,正巧遇到一群觀光系的學生聆聽教授講解,我豎起耳朵時,故事已經到了尾聲,只聽見教授對學生們說著“我知道你們心裡很難接受,如果你們第一次聽到這些而不感到震撼那是不可能的…”這番話在夕陽下餘繞,氣氛肅穆悽涼許多,一旁路過的我十分好奇千佛洞到底發生過什麼的故事?

回來做功課才知道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始鑿於南北朝後朝,歷經唐、五代、宋、元朝,始終是西域地區的佛教中心之一。原共有洞窟83個,現存的57個中,有壁畫的為40個,壁畫總面積1200平方米,壁畫內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畫像為中心的“佛本生經變”故事畫、佛教故事畫、因緣故事畫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頌揚佛法,供善男信女禮拜瞻仰。 







回鶻高昌是該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西元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事實上是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後,異教衝突中千佛洞遭到毀壞,壁畫人物眼睛全部被挖掉的。

出了千佛洞,看到赭紅色的火焰山中段,山腳下有幾隻供遊人騎乘的駱駝,十分有大漠的感覺。那一幕伴著夕陽深深落印在我腦海中,心裡感覺好空曠好空曠…

離開千佛洞,整個已經人全身無力,在火焰山下照了幾張合影便匆匆趕回市區尋找旅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